認識乳酸菌、益生菌、酵素的效用和差異 腸胃保健要補充哪種?
認識乳酸菌、益生菌、酵素的效用和差異
腸胃保健要補充哪種?
什麼是乳酸菌?
市面上常見琳瑯滿目的乳酸菌商品,但是你知道乳酸菌是什麼嗎?到底對人體是否能產生有益的影響呢?其實「乳酸菌」不僅僅存在於發酵食品中,在台灣乳酸菌協會的解釋中,只要是可以「代謝醣類,並且在代謝產物中含有高於 50% 乳酸的細菌」都叫做乳酸菌。而這樣的乳酸菌可能存在於大自然的各個地方,可能是腐爛的枯葉中、樹脂中,也可能在動物的糞便中。而也因為乳酸菌具有「厭氧性」,所以在大自然中一些陰暗的角落比較容易找到他們。
除此之外,乳酸菌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我們的日常飲食中有許多含有乳酸菌的食物。從最常見的優酪乳、優格,到泡菜、味噌等發酵食品都含有乳酸菌。但是多吃這些食物就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健康嗎?其實不盡然!讓我們一一看看這些乳酸菌食物的真實情況:
- 泡菜、味噌:此類發酵食品雖然含有許多乳酸菌,但卻不一定是對人體有益的乳酸菌,也由於發酵、製作過程沒有經過衛生規範的嚴格把關,可能有一定比例是對人體沒有特別益處的雜菌。
- 優格與優酪乳:市面上琳琳總總的優格與優酪乳,在發酵的過程中如果並沒有特別挑選「對人體有益的菌株」,則無法保證對我們的健康有絕對助益。所以若希望透過飲用優格與優酪乳等乳酸菌食物達成保健功效的話,則要特別挑選「經過認證的乳酸菌」的發酵產品。
什麼是益生菌?
在大自然中成千上萬種乳酸菌品種中,部分被科學證實是對人體有益的,而這些經研究證實對健康有益處的乳酸菌,就被稱為「益生菌」。益生菌的最大特色就是可以在我們的消化道中,幫助長期改善健康狀況。
除此之外,當體內的壞菌比例過高時,攝入益生菌可以幫助改變細菌叢生態,讓好菌可以與壞菌持續抗衡,達成消化道的平衡健康。
那麼若想要多攝取益生菌,食用優酪乳與優格有效嗎?若想要長期改善體質與健康,是應以益生菌補充品為主。因為優酪乳與優格,因發酵稀釋,菌數可能不足,加上需要口感風味,含糖量高,在食入有益菌之餘,也可能攝取過多的糖分和熱量。
什麼是酵素?
許多人想到酵素就想到順暢消化,但是其實酵素的用途可不只是順暢消化。酵素的別稱是「酶」,身體中從新陳代謝、分解食物都需要酵素的參與。而不同功能的酵素分為三大類:
- 食物酵素:存在於食物中,例如鳳梨酵素
- 消化酵素:由我們身體自行製造,存在於消化道中,例如澱粉酶
- 代謝酵素:在身體代謝醣類、脂肪、蛋白質,以及排泄等活動時會參與其中的酵素,由身體自行製造
想要藉由攝取酵素幫助順暢消化,那就要提到如何透過飲食攝取食物酵素,許多水果中都有幫助消化的酵素,例如鳳梨、木瓜、香蕉與奇異果等等,而不同的水果所提供的酵素也有不同的功效。
三者有什麼差異?
想要順暢消化的人,一定都有聽過這三種營養品,但是他們的功效有什麼差異,又該如何相互搭配呢?現在就來說給你聽!
基本上益生菌就是乳酸菌的加強版,乳酸菌有的益生菌也都有,益生菌的功效乳酸菌卻可能大打折扣,甚至無法達成。所以在挑選上建議選擇益生菌攝取即可。而酵素則與益生菌與乳酸菌不同,與益生菌一同使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以下是這三者的功效差異:
乳酸菌功效、功能
乳酸菌常常被標榜是對腸胃道健康有幫助、可以平衡腸道菌叢生態的益生菌,但其實並非所有乳酸菌都屬於益菌。一般常見對身體有益的乳酸菌包括比菲德氏菌(Bifidobacterium bifidum)、鼠李糖乳桿菌(Lactobacillus rhamnosus)、嗜乳酸桿菌(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)等。如果只單純吃乳酸菌,雖然也有幫助消化、促進腸道蠕動、提升消化道健康的功效,但對腸胃道的幫助會不如益生菌明顯。
益生菌功效、功能
益生菌就像是乳酸菌的進化版,除了維持消化道機能,更是被認證其他多項功效,以下為常見的益生菌功效:
- 幫助消化道機能,順暢無負擔
- 改變細菌叢生態,平衡好菌壞菌
- 定殖於消化道,長期改善體質
- 調整體質,調節生理機能
- 協助女性私密問題
酵素功效、功能
酵素與益生菌不同,無法於消化道中定居,但是酵素可以幫助分解食物,達成消化順暢不卡卡的功效。而不同類型的酵素,也有不同的功效,以下是幾種常見酵素的作用:
- 鳳梨酵素:幫助分解蛋白質
- 香蕉像素:幫助分解澱粉
- 木瓜酵素:使肉質軟化,易於消化分解
- 奇異果酵素:幫助分解蛋白質
參考資料
The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Lactobacillus GG in Children with Food Allergies
台灣乳酸菌協會
健康2.0《提升代謝助消化!6大酵素蔬果 這樣吃最有「酵」》
https://my.clevelandclinic.org/health/articles/14598-probiotics
https://www.frontiersin.org/articles/10.3389/fbioe.2021.612285/full